国庆七天小长假,爽!
既然身处太平盛世,更不能忘记那些战火岁月的艰辛。 那些我们从小就喜欢的高分战争片,也是假期重温的好选择。
索格今天精选了十部高分战争片,看看有没有你喜欢的:
10.铁血昆仑关(豆瓣7.3分)
1986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杨光远、翟俊杰导演的《血战台儿庄》。 由于口碑好,1994年杨光远拍摄了《铁血昆仑关》。
故事改编自小说《魂归昆仑》,讲述了国民革命军第5军在昆仑关抗击日军第5师团的英雄故事。
日军第5师团从广岛赶来。 侵华后,历经多次征战,表现异常勇猛。 它的力量达到了45,000。
国民军第5集团军是装备德制装甲车和德国重炮的机械化部队。 以15.5万兵力对付日军,在人数上也有优势。
但由于日军占据有利地形,开战后双方伤亡惨重。 经过18天的浴血奋战,国军重创日军第5师团,伤亡14000人,并击毙其第21旅旅长中村政男。
此后,双方胶着近一个月,最终结果中日两国的战绩相差悬殊。 因为争议,该片被禁映长达15年。
不过这部影片在2005年就被解禁了,并且在西班牙国际电影节上受到了欢迎,并且获得了历史见证奖,可见这部影片的质量是非常不错的。
9.铁道游击队(豆瓣7.6分)
抗日战争时期,在鲁南铁路临枣支线和津浦干线铁路上战争游戏极日影评,有一个游击队活跃着。 1954年作家刘知侠根据他们的故事创作了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
小说出版后获得空前成功,两年后该故事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由赵明执导,曹惠渠、秦怡主演。
影片中的人物都有历史原型,里面的故事都是真人真事,营造出难得的真实感。
50年代,电影放映员会带着放映机下乡放映,像《铁道游击队》这样优秀的电影就是最好的精神食粮。
虽然是战争片,但影片取材于轻喜剧,故事幽默风趣,人物刻画出众。 刘红、方林嫂、王强、李政、冈村等人物形象尤为生动。
虽然是黑白电影,但今天重温也不会过时,动作场面也很精彩。
而刘歌群演唱的《弹奏我心爱的琵琶》作为片中插曲一度大受欢迎。
其圆润动人的旋律和字里行间蕴含的伟大精神力量感动了全国无数人,是革命歌曲中的经典。
8、张嘎小兵(豆瓣7.8分)
在河北省保定市和沧州市之间,有一个大湖,叫白洋淀。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活跃着一支名为雁岭队的民间武装队伍。
1958年,小说家许光耀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根据这支队伍的英雄故事,创作了小说和剧本《小兵张嘎》。
北影导演崔炜和欧阳红英都爱上了这个故事,最终决定联合执导该片。
这部电影终于在1963年拍摄上映,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这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儿童电影,张嘎子鲜活的形象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与以往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不同,张嘎子是一个有着普通孩子缺点的顽皮孩子,比普通孩子更顽皮大胆。
但张嘎子也有着不服输的倔强,爱恨分明的坚强性格,这让他在抗日洪流中一步步成长。
张嘎子天生就有一种邻家小孩的亲切感,所以在当时获得了极高的人气。
该片取材于当下流行的轻喜剧,却能够认真展现日本鬼子的凶残、革命战士的英勇不屈、劳动人民的善良与无畏,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两位导演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对故事情节的把握、对镜头的运用都非常专业。 这也是《小兵张嘎》至今仍是经典的原因。
人民网曾评价本片基调“刚劲”,给人一种质朴朴实的感觉,能激起勇往直前的伟大力量。
因此,《小兵张嘎》58年来在我国各大电视台反复播出,至今红火。 是战争题材与儿童电影题材相结合的典范。
7.英雄儿女(豆瓣7.9分)
1952年冬,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关键时期,中华全国文联组织的创作组赴朝鲜视察慰问。
创作组组长巴金根据志愿军事迹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 之后,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吴招娣和导演毛峰将携手将小说改编成电影《英雄与女儿》。
影片中的男主人公王成,是以志愿军英雄形象塑造的。
王诚的妹妹王芳的原型是志愿军68军202师政治部文工队队员谢秀梅。 她是唯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获得一等功的女英雄。
影片通过王文清、王诚、王芳父子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了朝鲜战场上的战争场面,也刻画了王诚、王芳等志愿军战士的光辉形象。
电影于1964年上映,距离战争结束已经11年了。 电影再现了大家齐心协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场景。
6.地雷战(豆瓣8.0分)
1960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先后发行了两部军事教学片,分别是1963年的《地雷战》和1965年的《地道战》。
不过,八一厂的主创们并不想局限于教学片。 为了使它们生动有趣,这两部电影中加入了许多角色,并被拍成了两部电影。
地雷战是抗战时期山东省民兵发明的一种对敌作战方法。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山东胶东抗日根据地。
为适应抗战需要,军区从主力部队抽调一批干部下乡,指导农民使用自制地雷与日军作战。
影片中主人公的性格都非常生动。 赵虎、雷导、玉兰、史叔叔、中野、龟田等角色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插曲《民兵都是英雄》是一首深受观众喜爱的1960年代经典红歌。
5.上甘岭(豆瓣8.2分)
上甘岭战役发生于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战争游戏极日影评,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艰苦的一场战役。
此战后,朝鲜半岛局势逐渐明朗,参战双方于1953年7月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
此后不久,上甘岭战役的故事被拍成电影。 电影改编自剧本《二十四天》,由曹鑫、小毛编剧,沙萌、林珊执导,高宝成、徐林阁、刘雨茹主演。 .
电影真实还原了志愿军战士因缺水缺粮在上甘岭隧道坚守24天,与盟军顽强战斗的故事。
当时的拍摄条件十分艰苦,但电影依然呈现了飞机、坦克、大军漫山遍野等宏大的战争场面。 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所以影片上映后影响很大。
4.地道战(豆瓣8.3分)
地道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冀中平原上军民发明的一种挖地道的方法。 1945年5月,河北省正定县高坪村原党支部书记、民团长刘傻子带领村民利用村内的地道反击日军多次进攻,击毙日伪50余人士兵。 刘傻子后来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八一厂于1963年推出《地雷战》,广受好评。 1965年,高坪村抗日军民的故事搬上银幕,拍摄了《地道战》。
本片由任旭东自编自导,朱龙光、王炳玉、张永寿等主演。由于取景地在正定县的冉庄、李庄、唐庄,片中的村庄被称为“高家庄”。
和《地雷战》一样,《地道战》详细描述了挖防空洞和地道的方法,以及如何利用地道作战。
虽然真实性主要是为了防御,但影片在艺术处理上依然把故事讲得淋漓尽致,依然是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好片子。
3.血战台儿庄(豆瓣8.5分)
台儿庄战役发生于1938年3月14日至4月15日,历时一个多月。 此战,我方投入兵力约29万人,日军也有5万人参战。 虽然我方在人数上占据绝对优势,但还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这是中国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最大胜利。 这部电影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国军抗战为题材的内地抗日电影。
因此,《血战台儿庄》上映后,市场反应异常强烈,被观众认为是我们拍摄的战争片中最接近史实的一部。 同年4月,该片在香港上映,同样获得好评。
2.大胜利(豆瓣8.7分)
写过《人民的名义》的小说家周梅森曾写过另一部抗日小说《大捷》,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支由老百姓组成的军队抗日的故事。 这部小说于1995年搬上银幕,由上影制片厂出品,吴贻弓编剧,吴天歌导演。
从片名来看,似乎是一部平平无奇的电影,却在豆瓣上获得了8.7的高分。 网友们认为这部电影反映了最真实的抗日。
影片讲述了小县城西家店一支由1800名普通农民组成的抗日队伍,在县长段仁义的带领下,坚持抗日战争的故事。
影片中的杂牌军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3路军新三团。 这些农民虽然有组织,但完全没有战斗力。
当日寇的炮火发起进攻时,杂牌军似乎不知所措,因此伤亡极其惨重,但他们还是坚持到了最后。
电影从一个方面还原了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 我军虽然在兵力上占有压倒性优势,但装备与日军差距很大,抗日战争异常艰难。
1.山下花环(豆瓣9.4分)
对越自卫还击战发生在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之间,是我国最近一次对外战争。
抗战期间,作家李存宝跟随作战部队深入云南前线采访,写下了小说《山下花环》。
这部小说于1984年搬上银幕,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李岩、李存宝编剧,谢晋导演。
影片采用双主角双线叙事手法,塑造了梁三喜和赵萌生两个性格鲜明的战士。
作为一部80年代的电影,其战争场面也非常逼真,引起了市场的强烈反响。 该片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4分,可见观众的喜爱程度。
以上十部高分战争片,不知道你喜欢哪一部,欢迎评论留言。
最后,蛋哥希望随着内地战争片的进步,能够看到更多优秀的电影,让更多的人了解战争的残酷,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热血丹心)